都在大陆中资这块为何机构香港新A热浪袭来抢滩
要说最近香港金融圈最火的话题,RWA绝对能排进前三。走在香港中环的写字楼里,随便找个金融圈的熟人聊天,十有八九都会提到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词。 简单来说,RWA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资产"搬"到区块链上。想象一下,你在三亚有个度假酒店,每天都有稳定的租金收入。现在有个新技术,可以把这些收益权切成1000份"数字凭证",让全球投资者都能参与投资——这就是RWA的魅力所在。 在香港,这场RWA热潮呈现出明显的"中国特色"。外资机构还在专心玩他们的对冲基金和IPO老本行,而中资机构却突然集体转向,把大量资源投入这个新兴领域。 今年8月7日香港的一场RWA行业会议,直接把这种热度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会议还没开始,会场就已经挤得水泄不通,连站的位置都难找。这种盛况在香港区块链圈已经很久没见过了。 为什么会这样?我在和几位中资机构的同行聊天时发现,这其实是"自上而下"的统一行动。很多总部在内地的金融机构都收到了明确的"命题作业":必须研究RWA,必须探索相关机会。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朋友告诉我:"我们在香港的分公司突然接到了总部的deadline,要求9月底前必须拿出RWA方案。" 不得不说,大洋彼岸的成功案例确实给了大家很大信心。贝莱德的比特币ETF创下了历史最快增长纪录,短短几个月就做到了800多亿美元的规模。这就像给全球金融圈打了针兴奋剂,谁不想复制这样的成功? 在香港,华夏基金、太平资管等已经先行试水。华夏推出的比特币ETF虽然规模还不算大,但已经让其他机构看到了可能性。有位参与了产品设计的朋友告诉我:"我们内部测算过,这类产品的运营成本能降低30%-40%,这对资产管理行业来说太有吸引力了。" 不过,在一片叫好声中,也有不少理性的声音。前几天和一位资深律师喝下午茶,他就直言不讳:"现在很多项目都是临时抱佛脚,团队连最基本的法律框架都没搞清楚。" 确实,RWA不是简单的"资产上链"。它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:投资者持有的token到底代表什么权益?底层资产的所有权怎么界定?这些都需要严密的法律设计。就像那位律师朋友说的:"你不能因为有了锤子,就看什么都像钉子。"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说得很好,RWA发展是场长跑。现在大家都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,但最终能跑完全程的,一定是那些既有创新精神,又能守住合规底线的选手。 在我看来,RWA确实代表着金融业的未来方向,但现在更需要的是冷静布局。与其盲目跟风做项目,不如先把基本功练扎实。毕竟,金融创新最重要的不是速度,而是可持续性。RWA到底是什么?
政策东风下的集体行动
美国经验带来的启示
热潮中的冷思考
长跑才刚刚开始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比特币:那些年被判死刑的470多次
- 深度解析:MGBX加密大排档掀起WLFI讨论热潮
- 币圈老司机带路:8.27比特币以太坊实战解析
- 美国商务部搞了件大事:GDP数据上链,特朗普的加密野心藏不住了
- 狗狗币能否借FOMC东风逆袭?关键点位深度解读
- 2024加密市场观察:一场只有优等生才能参加的派对
- 当Meme遇上金融:Bags平台的疯狂实验与潜在陷阱
- 比特币市场暗流涌动:8.30晚间行情深度解析
- Tornado Cash创始人面临法律风暴:一场关乎代码自由与金融监管的博弈
- 5万美元已成比特币历史底价?资深分析师深度解析
- 突破舒适圈:为什么选最难的路反而是最快的捷径
- 跨越链界:VeilWallet如何重塑你的加密体验?
- 一个被资本热捧的隐秘赛道:RWA的机遇与风险
- 币市风云:当鲍威尔讲话引爆加密市场反弹,下一步该怎么走?
- 手把手教你:如何轻松在TP钱包添加MetaUserDAO(MUD)网络
- 比特币未来走势:从Coinbase CEO的预言到今晚的短线机会
- 美联储加息按下暂停键,但市场为何依然战战兢兢?
- 以太坊暴涨后的暴跌内幕:市场正在经历怎样的震荡?
- 当比特币遇上黑色九月:历史会重演还是被改写?
- 2025年市场观察:当狂欢遇上隐忧
- 搜索
-